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隋宫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释
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
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独创性的构思,只用了寥寥二十八字,就在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上揭露了隋炀帝的荒淫害民的反动本质。

  第一句深刻地描绘了隋炀帝从荒淫无度到智昏意乱,最终无视常理的境地。他在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凿大运河之后,竟屡次“乘兴南游”,其中“不戒严”三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隋炀帝沉迷于享乐,无所顾忌,得意忘形的心态。

  第二句继续描绘了隋炀帝的昏庸与残暴。他因过度奢侈淫逸而变得昏庸残暴,而这种昏庸残暴的行为又进一步助长了他的奢侈淫逸——这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句中的“九重”,指的是皇帝的居所;而“谁省”,即是问谁能醒悟。这里的“谁”,实际上指的就是隋炀帝。当时,他手下的官员如崔民象等人,目睹各地百姓困苦、动荡不安的情况,曾上表劝谏隋炀帝节制奢侈,崇尚节俭,然而却遭到了杀身之祸。这句话看似反问,实则陈述;“谁省”二字,充满了力量,揭示了隋炀帝对下属的劝谏置若罔闻的态度。诗句从这一独特的视角,概括了隋炀帝无视天下之大不韪,完全不顾民心向背,一意孤行、昏暴腐朽的行径。

  最后两句,描绘了隋炀帝南巡时,不惜倾国之力,竟将珍贵的宫锦用作马鞍垫和船帆的壮观景象。宫锦,乃按皇宫之规格精心织造的锦缎;障泥,即马鞍垫,用以护马背并防止泥土溅污,因此得名。这两句诗巧妙结合铺陈、夸张与讽刺的手法,将意境推向深远:只见春风如剪刀般锋利,将全国的宫锦裁剪为南巡的马鞍垫和船帆,民脂民膏竟被如此奢靡、糟蹋;而天下苍生,无论是水路(运河沿岸)还是陆路,都受到隋炀帝南巡队伍的侵扰,几乎无法忍受。那潜在的亡国之危,那汹涌的覆舟之水,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杨广执政长达十四年,其间的大部分时光皆沉浸于荒淫逸乐之中。诗人对隋炀帝挥霍全国的人力物力,只为满足个人享乐之举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他竟倾尽天下之力,只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和自身的灭亡。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令李商隐愤怒难平,于是他挥毫泼墨,对隋炀帝进行了声讨。实际上,诗人深深忧虑着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这首诗的意义更在于借古讽今,警示世人。此外,此诗在运用典型材料方面尤为出色,做到了以点带面。诗人以南游江都为切入点,便足以概括隋炀帝其他荒淫无度的行为,显示出了选材的匠心独运。在三次南游江都的描绘中,诗人又巧妙地抓住了几个典型事例,稍作点化,便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艺术效果。据史料记载,隋炀帝南游时,整个船队动用了八万余名挽士,他们都身着锦丝袍。而卫兵所乘的船只也有数千艘之多,船只首尾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则沿岸护行。船队所到之处,无不提供水陆两路的珍奇美食。如此挥霍无度,恐怕令众多诗人无从下笔。然而李商隐独具慧眼,他只在“宫锦”二字上大作文章,用“障泥”泛指陆行,用“帆”泛指水行。这样,他便能以小见大,以个别事例揭示出普遍现象。

  这首咏史诗,描写了炀帝出游的情景,批评了炀帝的荒淫、奢侈,全诗层层深入,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它在宛转中显出严正气象,深刻揭示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借古讽今,是令晚唐君王寝食不安的,诗人另有一首也题作《隋宫》的七言律诗,诗中也写到隋炀帝的南游——隋炀帝的帝位被李唐取代,方才终止他的龙舟的漫游,与这首七绝一样,写得极为灵动而含蓄,极富讽刺意味。▲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与同名七绝同时,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

简析

  《隋宫》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选取典型题材,讽咏隋炀帝杨广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全诗在艺术方法上将实写与虚写巧妙地运用在一起,一实一虚展示了前朝皇帝与当朝皇帝的昏庸,讽刺意味浓厚,具有力度。此诗长于思想性,不失为政治讽刺诗之佳作。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您喜欢

食蟹

张耒张耒 〔宋代〕

世言蟹毒甚,过食风乃乘。
风淫为末疾,能败股与肱。
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
筋绝不可理,蟹续牢如絙。
骨萎用蟹补,可使无骞崩。
凡风待火出,热甚风乃腾。
中炎若遇蟹,其快如霜泠。
俗传未必妄,但恐殊爱僧。
本草起东汉,要之出贤能。
虽失谅不远,尧跖终殊称。
书生自信书,俚说徒营营。

次韵梁教章宰喜雪

陈造陈造 〔宋代〕

袖手飞雪丧,徒有风雅渴。
久亲无言子,此兴今莫遏。
两君壮藻思,诗柄专杀活。
可须龙伯睡,骊珠乃平夺。
长翁久荒废,坐受儿女聒。
愁城正合围,醉乡况禁谒。
诗来起我敬,嫡眇众孽字。
此雪更引诗,清晤乃细阅。
晶荧盘走圆,便旋玉为屑。
汛扫无恶氛,肯綮有妙割。
解颐得匡鼎,和羹本商说。
技痒吐复吞,正恐诮燕说。
山城僧舍似,休务况佳节。
可疎触寒过,一笑卷焦叶。
作诗供捧腹,巴唱酬白雪。

送宗上人游方

释慧空释慧空 〔宋代〕

华峰壁立为初友,雁宕深奇为指南。
临济儿孙上封老,见今说法在灵岩。

遍地锦

佚名佚名 〔宋代〕

太古今日说因由。赵州桥下度春秋。唱住桥边水不流。一叶落时天下

景修二十岁褒为乡举之首晚乃尉青田无不遇色

晁补之晁补之 〔宋代〕

一尉三千五百里,昔人尝已叹沈英。
陆机文赋成童妙,梅福官资向老清。
尽说江山多胜事,且临风月慰高情。
它年见我长安道,货药无心更避名。

送严郡通守郑希说还任

梁储梁储 〔明代〕

三年鱼雁几回过,南望思君意未磨。今夕挑灯重致语,别来离思恐犹多。

抡材自合先推毂,书最还应有颂歌。早晚乔迁何处去,岭南佳约莫教讹。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凤衔杯·追悔当初孤深愿

柳永柳永 〔宋代〕

追悔当初孤深愿。经年价、两成幽怨。任越水吴山,似屏如障堪游玩。奈独自、慵抬眼。
赏烟花,听弦管。图欢笑、转加肠断。更时展丹青,强拈书信频频看。又争似、亲相见。

夜行船

佚名佚名 〔宋代〕

梦破江南春信,渐入江梅,暗香初发。乞与横斜疏影,为怜清绝。梁苑相如,平生有赋,未甘华发。便广寒争遣,韶华惊怨,讵妨轻折。
扬州二十四桥歌吹,不道画楼声歇。生怕有、江边一树,要堆轻雪。老去苦无欢事,凌波空有纤袜。恨无好语,何郎风味,定教谁说。

摸鱼儿 别处梅

张炎张炎 〔宋代〕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空嗟皓首。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好游何事诗瘦。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呼船渡口。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访客至西郊

陆游陆游 〔宋代〕

摵摵败叶飞,黯黯寒云低。村墟与市里,触目一惨悽。

今日病体轻,驾言适城西。丹柿满野店,青帘出江堤。

猎骑载雉兔,樵担悬鹑鸡。居人各自得,使我念故溪。

故溪不敢说,况复朝金闺。伤哉齧雪翁,岁晚犹牧羝。

下愚不自还,大惑终身迷。君恩何由报,力耕愧黔黎。

© 2023 爸妈孩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